蘇安耐心求教,康紅輝也不吝賜教,兩人聊的火熱,之前那點不愉快早不知道飛哪裡去了。
康紅輝欣賞蘇安的衝勁,偏自己就是內行人員,這種順帶的事情,也願意搭把手,面對蘇安的請教,可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最後還給她留下了一個電話號碼,讓她有不懂的可以給自己打電話。
對於這種願意出手提攜的前輩,蘇安自是感激,這一趟莞城之行算是得償所願。
回去後,蘇安就開始著手準備資料,創辦自己的期刊雜誌,同時在好幾個粵省報紙上發表有償徵文的通告。
期刊雜誌作為新聞媒體的一種,不管在哪個國家都是被重點控制的喉嚨,除非是在自己單位內部發行,那受限範圍就小了很多。
而不要刊號,自己私自發行,則會被視為非法出版物。
就算有康紅輝的幫忙,蘇安準備的資質審核還是不符合,後面還費了不小功夫,由康紅輝出面拉線,蘇安把一家現有經營不善的雜誌收購控制了,總算是拿到了合法的運營資質。
投進去的資金,比自己預期的多了好幾倍。
第一個困難克服後,後面的事情就順利多了,陸陸續續的開始有投稿的信件發過來。
時間飛逝,一個學期又過去了。
因為正是創辦期刊的關鍵時刻,蘇安給家裡打了電話,說暑假暫時不回去了。
王小翠雖然操心,但知道蘇安這是干正事,她要是插手的太多,可能會影響蘇安的事業,只能在電話裡面叮囑她注意身體,注意安全,按時吃飯,有空多往家裡打電話。
蘇安手中的人馬也組建了起來,原報社有兩個員工蘇安留下了,一個主負責攝影的許國亮,還有一個是會計唐姐,兩人還另外兼職著排版和編輯,再加上勤工儉學的陳文德,還有跟著蘇安跑的江麗萍,一共五個人的隊伍就拉起來了。
蘇安帶著大夥跑了一個多月,又是談渠道,又是找合作的印刷單位,又是走訪,又是開會選稿,定價,一伙人都累的夠嗆。
她下了決心,第一期要製造大爆點,一定要將《在外》一炮就打響。
終於,八月中旬,蘇安傾盡心血的期刊雜誌《在外》第一期上架,定價6毛6一本。
因為定位精準,戰績非常喜人,發行的5萬冊,上架便銷售一空。
其中雜誌上刊登的一個短篇《夜深了,海邊有一個人》,描寫的農民工青年進城後的艱苦掙扎,引起了眾多底層打工者的共鳴。
第一期一發行後,《在外》成為了不少打工者的精神糧食。
在城市的各個角落,蹲廁所的捧著《在外》,吃飯的舉著《在外》,下班後躺在床上的盯著《在外》,昏暗路燈下看著《在外》,大家討論,借閱,然後再次討論。
雜誌社的來信來稿也快速的增加,第二期的題材很快就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