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殿試開始。
通過會試的貢士們,整齊劃一地步入巍峨宮城,跨過城門,邁過層層階梯,進入大殿。
江亦行也在今科貢士之中,原本並未抱太多希望能被錄取,在接到被錄取的消息時好半天才反應過來。
年輕的國君坐在高台之上,江亦行在看清那位國君真容之後愣住了,在身旁人的提醒下,方才回過神來,坐到自己考位上。
歷年殿試出的多是詩賦類的題目,通常詩賦類多是要人寫些歌功頌德的馬屁詩,偶爾也會考幾篇策論。
也不知今年這位新繼位的國君會出什麼樣的考題,如果出了詩賦題,那他們究竟該拍這位國君的馬匹還是拍那位攝政王的好呢?
貢士們心懷忐忑又躍躍欲試,不多時殿門緊閉,下發試卷。
這頭貢士們埋首答題,那頭禮部和翰林院眾文官正猜測今科殿試考題,不多時有人傳來了此次殿試的考題。
眾臣紛紛湊上前,見到考題兩眼一瞪。
「這、這……」
這考的既非詩賦亦不是策論,而是十道簡問。這十道問題無一不與民生有關。
比如其中一題提到黃河時有決溢,一般人看到這,大概以為這題要考治水方略,或是防汛手段。若是考這些,前人先賢常有總結,只要看過類似的治水經書,多少也能答出一點。
可這卷子偏偏不問如何治水,也不問如何防汛。它問——
常言道:舉天下之役,半在於河渠堤埽(注)。黃河決溢頻發,水災救護和河堤修建常年開展,大興土木致使北方百姓何役繁重,問如何減輕百姓徭役負擔?
長期沉重的河役,致使百姓無暇顧及農耕,大害農事,民不聊生,問如何減輕損害農事?
諸如此類的問題,如要答好,不僅要通書中理論,更要善於體察身邊民情,善感百姓之苦,不盲目遵從書本立於實際。
也不知這位陛下葫蘆里賣的什麼藥?
從天亮到日暮,殿試結束,貢士們從大殿出來,或愁容滿面,或迷惑不解,面色各異。
朝臣們對此次殿試頗有微詞。
殿試過後數日,夜間宮宴,國君宴請眾臣。
麟德殿內,燈火煌煌。趙錦繁在眾人探索、不解的目光中前來赴宴。
她對底下眾官員道:「朕知諸位疑惑朕為何要出那些考題,今日朕想讓諸位看一份答卷。」
她命福貴將這位考生的姓名籍貫盡數遮掩,隨後傳給眾臣觀閱。
眾臣自上首接過答卷,一一傳閱。看過這份答卷,眾臣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此子所答句句在理,字句詳實,言之有物,妙哉!」
「知世故而不世故,見其文知其人,志向高遠,赤子之心,可嘆也。」
「此子可堪為狀元之才。」
底下眾臣對此卷讚譽紛紛,其中也有人問道:「陛下將此子姓名籍貫遮掩是為何意?」
趙錦繁抬眼注視著眾臣,答道:「因為諸位手上這份答卷,出自一位寒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