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半路夫妻同心的不多。不過,趙氏和王七卻是個例外。主要是兩人都經過生活的磋磨和苦難,都無比珍惜現在的好日子。再加上兩人又都是那種心地善良,會將心比心的人,都把對方的好看在眼裡、放在心裡。
他們這對後爹後娘,對於對方帶來的兒女都十分上心,有時甚至比自家孩子還上心,生怕讓對方孩子覺得自己偏心了沒有一碗水端平。
家裡有好吃的,王家通常都是先盡著寶珠,然後是李盼兒姐妹幾個,最後才是自家孩子;有好穿的也是這樣。當然,李盼兒姐妹幾個也很懂得謙讓。趙氏也是這樣。雙方的孩子又都懂事,也都互相謙讓著。李盼兒她們把王家的三個男孩子視作自己的親兄弟,買零嘴和小玩意,凡是寶珠有的,三郎也有。王大郎和王二郎也一樣。至於三郎,他跟寶珠年紀相差最小,也最親近。
而寶珠這個小傢伙,卻得到了全家上下的喜愛。
這小傢伙已經快兩歲了,已經會說一些話了。比如爹爹,娘之類的都會喊了。姐姐哥哥也會叫了,每每都把幾個孩子逗得不行。
幾個孩子一得空就來逗小寶珠玩:「寶珠,珠珠,來叫姐姐。」
「寶珠,快叫哥哥,叫就給你好吃的。」
小寶珠畢竟年紀還小,口齒還不甚清楚就奶聲奶氣地叫道:「格格解解。」
大家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繼哥哥姐姐之後,小寶珠又學會了叫爺爺奶奶。這可又把王老頭和王奶奶高興壞了。他們家只有三個孫子,老兩口一直盼著能有個小孫女,現在終於有了,還這麼乖巧可愛,他們怎麼能不高興?
王老頭每天幹完地里的活,就駝著小寶珠在村子裡胡亂轉悠。眾人見了又免不了要議論一番。有人說,寶珠真是命好,這王老頭比親爺爺都疼她。
這祖孫倆有時難免會在村里遇到李家的人,像李老頭,他可是小寶珠的親爺爺。可是寶珠一點也不認識他,李老頭懷著極其複雜的心情伸手要去抱寶珠,寶珠只當他是陌生人,頭一扭,躲在了王老頭的懷裡不讓他抱。
李老頭十分無奈地嘆了口氣,圍觀的人也是看得欷歔感慨。還有不少人很是同情李老頭,他這個正宗的親爺爺卻不受親孫女待見,也真夠可憐的。這事擱在誰身上,心裡都不好過。也有的人說,這就叫活該,畢竟當初的事是李家做得不地道。你把人家當成草,卻自有人當成寶兒。
日子一天天地過去了。中秋節很快就就要來了。李盼兒趁著這個機會,又做了不少吃食拿到縣城和鎮上去賣,自然又小賺了一筆。
中秋節這天,趙氏跟王七一起上街,兩人割了三斤肉,李盼兒還去河邊釣了兩條魚,並帶著黃黃捉了只野雞。
這些東西都他們沒有賣,打算留著自己吃和待客。
中秋這天,一大清早,一家人就開始忙碌起來了。
灶房是王奶奶和趙氏的主場。兩人默契地合作著,一起炒肉、燉肉、炸油餅、炒菜、蒸饅頭。忙得不亦樂乎,不多時,灶房裡就飄來了誘人的香味。把黃黃饞得在院子裡轉悠了好幾圈。
而李盼兒則正帶著一幫孩子在院子裡打棗子。王家院子裡有兩棵棗樹,說來也怪,往年的時候,樹上結的棗子並不多,稀稀拉拉的幾個,個頭也不大,也就夠孩子們解解饞。今年不知怎麼了,棗子結得特別多,而且個又大,把樹枝都快壓彎了,王老頭還特意用幾根木棍支撐著,生怕壓斷了枝條。這個時節,棗子剛好成熟了,沉甸甸的果實掛滿枝頭,像一串串瑪瑙似的,看著十分喜人。孩子們早就饞得不行。所以,他們一聽到大人說可以打棗了,一個個高興得嗷嗷直叫。
王大郎王二郎率先爬上棗樹,手裡拿著竹竿,對著棗多的樹枝噼里啪啦一通亂打。
李盼兒姐姐三個則攤開了乾淨的床單在樹下接著棗子,在樹上的人打棗是亂打,棗子像雨點似的落下來,不光落到床單里,還會砸到人頭上。
李盼兒她們在樹下時不時地就傳來一陣呼痛聲,「哎喲,又砸到我的頭了。」
惹得樹上樹下的人兒忍不住大笑起來。
王奶奶出來拿東西時看到她們這樣子,就笑著說道:「盼兒,你這麼聰明,這會兒怎麼變傻了?你們就不會戴頂帽子呀?」
李盼兒一想也是呀,怎麼就沒想到呢。
王奶奶說著話進屋找了幾頂帽子,拿給她們。姐妹幾個戴上帽子,頓時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