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麥考到了聶思慧就讀的理工學校,穆苗去了師範,雖然比姐姐考得差了一點,但也很不錯了。
在讀書這方面,小苗苗一直都比姐姐差一點,這事兒小時候就能看出來,三四歲的時候就嚷嚷著長大了不要讀書,讓姐姐把自個兒的書讀了,這樣她就不用讀了。
高三這一年,穆麥確實一直拉扯監督著妹妹,穆苗自己也卯足了勁,沒有落下姐姐太多。
在姐妹倆雙雙成為大學生的同時,穆承他們的養殖場發展也很不錯。
兩三年過去,養殖場裡不止有鵝,雞鴨也多了一些。
穆綿之前給出去兩千,按分成來分的話,可以拿到七八千,不過穆綿暫時沒要,那錢讓兄弟倆拿著繼續去擴養殖場了。
現在養殖場的規模不算特別大,不過也不小就是了,除了兄弟倆和向學武外,穆興隆穆興旺也在幫忙管一些雜七雜八的事情。
穆興隆就是放不下穆承這一大攤子事兒,不然以他的性子,早就跟著穆麥姐妹倆上首都來了。
相比之下,穆興旺就沒這煩惱,家裡四個孩子,三個都在省城這邊,穆秋戶口就在本地,分配時很順利留在了省城,是個機關單位,大學生畢業,在校期間成績又好,所以定級不低,以後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說起來,他們兄弟姐妹四個裡面,就大哥穆慶還穩紮穩打在廠里上班,穆慶性格很像穆興旺,都是求穩的類型。
他們夫妻倆雙職工,只有兩個孩子要養,平時也會整點小東西補貼家用,條件還是可以的。
現在廠子的效益也挺好,夫妻倆還沒有停薪留職搞個體經濟的決心。
實際上,別看外面小攤子小鋪子多,絕大部分人心裡還是覺得鐵飯碗才是最保險的,這也正常,這麼多年都是這麼過來的嘛。
穆二姑三姑那邊,小輩們也都各有各的路,有讀了專科的,八一年年初就分配了,三年制嘛,都工作快一年了。
也有在搞小生意的,都挺不錯。
說完家裡人,朋友這邊能說的也有很多。
首先當然就是石小蓮了,她不出意外的,沒參與分配,為此學校老師還找過她好幾次,她成績好嘛,參與分配的話有很大程度能留在首都。
不過老師勸沒用,她不僅沒打算去單位工作,甚至沒打算留在首都。
以後怎麼樣不知道,起碼暫時是沒打算的。
她計劃畢業證一拿到就動身去廣城,這裡面當然還有不少穆綿的因素在。
兩人之前就討論過,這生意從哪方面入手,倒買倒賣這事兒吧,說到底它是有風險的,小打小鬧可以,大了就容易被當典型,要掙大錢還是得搞正經事兒。
早在大四上半學期的時候,兩人就已經有方向了,起因是聶思慧和她同學,也算是大學四年最好的朋友喬言心同志一起搗鼓出來了一種護膚品。
剛開始散賣的時候其實不咋好賣,東西當然是好東西,但要上臉嘛,顧客不是很信任,尤其是年輕女同志,想買但是又怕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