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有人在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如涼州三明,他們曾是威震一方的猛將,為朝堂立下汗馬功勞,平定羌人之叛亂。
但皇甫規、張奐、段熲開始不斷受到宦官的迫害,被漢恆帝罷官免職,雖後來重新啟用,然其結局各異,令人唏噓。
尤其是段熲,縱使後來投靠了宦官,最後卻還是被逼在獄中自盡而死!
張遼自此洞悉朝堂之弊,明白涼州武人在朝堂上難以立足,更勿論并州武人,根本就沒有他們的立足之地。
故縱有滿腔抱負,張遼亦知自己在這朝堂之上絕無前途可言。
況這些年來天災人禍接連不斷,天子昏庸無能,朝堂亂象頻生。
眾多士族皆在私下揣測,這天下即將陷入動盪。
張遼心中,亦有此預感。
於是張遼常思未來天下大亂之際,家族應何去何從,自己又應投靠何方明主?
左思右想,張遼覺得,必須在并州尋找明主,絕不能投靠并州之外的人。
於是,張遼提到了這樣一樁舊事,
「將軍可知,光武帝當年為何定都洛陽?」
若依官方之言,自然是因關中之地歷經戰亂,滿目瘡痍,人口稀少,田地荒蕪,已不復長安昔日之繁華。
而洛陽則地處優越,周圍有八大關隘,可西進關中,北接太行,東進中原,南臨南陽等富饒之地。
作為都城,必匯聚天下之糧食財寶。
長安之地雖險要,但轉運糧食極為不便。洛陽則地理位置更佳,漕運陸運成本皆低,故光武帝當時選擇建都洛陽。
但這也就叫做官方說法了,其實真正的原因,眾人都心知肚明。
於是楊秋開口言道。
「實則因隨光武帝起事的將領功臣集團中,大半皆為南陽人士,而另一半則為冀州士族,故光武帝不得不將都城定於洛陽。」
一個皇帝若是不想當光杆司令,團結自己的統治基本盤是非常有必要的。
昔日劉秀起兵,麾下功臣集團皆以關東為利益所系。
若輕棄此地,立都長安,那就相當於拋棄了你的統治基本盤,你的皇位都會坐不穩。
所以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洛陽當然有地理優勢,但選擇定都在這裡,是因為他的基本盤在這裡。
這也就導致東漢一朝,朝堂權力中心始終被關東士族所占據,此乃開國之初便已奠定的格局,外力難以撼動。
因為當初定鼎天下的就是這一批人,如果關東世族都不占據朝堂本位了,這也就相當於這個朝廷的統治基本盤已經完蛋了。
這也是後來董卓亂政之後,為什麼有關東諸侯討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