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群人現在自然沒有精力開荒,夏季還可以趕緊種植黍這種糧食。所以黃巾軍分田之後就開始分配種子種地。
而於這些人居住的房屋,暫時都還很粗糙,都搭著普通的茅草屋。
所以這群人是一邊種地,一邊開始修建房屋。
雁門郡這邊,每個縣現在都修建了一個工坊在燒磚,所以黃巾軍現在正在進行大生產運動。
這樣的仁政,對於失去了所有的黃巾軍來說,來到這裡又能分田地,又可以直接修建房子,這已經足夠讓他們安心住下來了。
當然,這群人現在都沒錢,所以買磚造房子現在是借貸。
但凡是購買了官府磚修建房屋的,明年的田租也必須變成三成。
而多出來的田租收益,將歸為工坊,然後工匠們來進行利益分配。
畢竟大家都在幹活,不能只照顧農戶,讓工匠直接白干。
所以有任何優惠的措施,那都得從其他地方收回來。
就像是開荒一樣,不可能讓楊家軍所有士兵去做這件事情,所以必然要鼓勵眾人開荒。
但一旦過了五年之後,田租就要恢復到兩成。
如此龐大的工作,其實就連現在都還沒有完善好細節。
並且執行的過程當中還會出各種小問題,所以鄧容忙得黑眼圈都出來了。
而楊秋直接讓鄧容招人。
畢竟作為領導,最大的本領其實是要學會用人。
若是鄧容覺得累,那就趕緊提拔越來越多的人上來幫她做這個工作,而不是大權獨攬,所有事情都自己來干。
於是,鄧容在黃巾軍中發掘了一批識字之人,將他們納入官吏體系,使得黃巾軍中立刻就有了一批可以提拔成為官員的人才。
隨後,由這批黃巾軍出身的官員與雁門郡的原有官員共同進行管理,這樣一來,雙方的衝突也減少了許多。
畢竟有一個現實問題是,其實大家都方言不通,并州的方言和冀州的方言那就不是一回事兒。
楊秋等人雖然能學大漢官話,但對於底層的農戶來說,仍然存在語言溝通上的障礙。
無論是為了讓黃巾軍更加安心地加入這個大家庭,從而提拔一部分人當官員。
還是為了讓這部分官員能夠順暢地溝通和管理,這都是必須要實施的政策。
所以,在將大方向指揮完畢之後,楊秋親自加入了馬邑縣的糧食豐收運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