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有時欲使民富國強,僅著眼於吏治清明是無用的,還需解決最根本的問題。如何提高糧食產量?如何讓土地擁有肥力?
如何馴化出抗寒抗旱糧食種子?再如,如何提高煉鐵技術,使農具更加鋒利?此皆是促使民富國強。」
「當然,若楊家軍僅依賴這些田租,自然不夠。目前楊家軍自己在開採鹽礦,設有工坊煉鐵,此外還有其他各種工坊,皆在促進工匠之力便利生活。
而吃飽穿暖的百姓們一旦有餘錢,自然會購買各種工具,此乃良性循環。」
「世間財富之道,許多人都說要開源節流。節流之方法固然簡單,然而要如何開源,實際上方法多種多樣。
吾輩之人,自然要想出更多方法來開源,而非在僅有糧食產量下研究如何讓眾人吃飽,那根本無法實現,飢餓必然導致混亂!」
簡而言之,那就是提高生產力,只是這麼直白的說出來,兩個人會溝通不良,所以楊秋只能用各種例子來舉例。
荀彧聽完默然無言許久,他再一次問了一個問題。
「吾在此間數日,聞將軍有神秘師承,故將軍所言此等學識,莫非皆出自將軍之師傳授?」荀彧試探著問道。
那自然也只能有這一個答案了,楊秋笑著點頭,並且又說了一些話來震撼眼前人的世界觀。
「其實吾師還曾言,於大海之彼岸,尚有廣袤的土地,居有其他膚色、文字皆異的人類。
而我們所居之地,實為一巨大的球體,若一直沿同一方向行進,終將回歸原點。
「而若一直向南行,彼處並無四季之分,終年炎熱如夏,彼處亦有諸多國家,此等事宜,荀郎君或已知之。」
漢朝與周邊國家素有交流,故對周邊情況,士子們皆略有所知。
只是楊秋說的距離要再遠一點。
「若再向南行,跨越浩瀚的海域,便可抵達更南的土地。而彼處之季節,與我們正好相反。
當我們處夏季之時,他們可能正是冬季。而兩邊季節相反的緣由,又與我們所居之地球如何繞太陽轉動息息相關。」
「至於南北季節差異,乃因與太陽距離不同所致,此等皆可作為一門單獨的學問研究學習。
「而天空中的雲層,為何會變成雨水降落?風為何會刮到這邊來?為何有些地方降雨量多一些,有些地方降雨量少一些?
又為何有些地方有鹽礦,有些地方沒有?此等皆非巧合,而是皆可探究的知識。」
「在吾看來,天災頻繁並非上蒼警示。君主賢明與否,皆不能違背自然之規律。此等事宜,也許與我們頭頂之太陽息息相關。
就如日升月落一般,太陽之遠近、活動的過程,皆可能導致我們人類之生產活動受到影響。」
話說至此,荀彧一時無語,因為這些皆是他不曾涉獵的領域。
但他又覺得眼前的人好像說得頗有道理,讓他無法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