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唐枸尷尬地換了一個話題。
「之前將軍不是和我們交易了糧食和食鹽這些物品嗎?難道將軍治下這些東西也不夠了嗎?」
這個問題倒也不能直接哭窮,所以楊秋是這麼回答的。
「食鹽倒是足夠,因為我們楊家軍自己在開鹽礦,但是糧食是真的不夠。
只能等今年春天趕緊種上糧食,指望今年的秋日能有一場豐收,不然只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餓死,唉……」
食鹽足夠?
這倒是讓唐枸眼睛一亮,至少這東西還是能交易的。
但眼下這麼說,又好像達不成自己的目的,於是接下來唐枸又拐彎抹角的問了許多問題,楊秋不是轉移話題就是哭窮。
搞得唐枸離開的時候,都還沒有把自己的來意表達出來。
他幾乎是帶著一種鬱悶的心情回去了,楊秋卻是在唐枸離開之後,她立即把令狐邵和荀諶叫了過來。
「你們想辦法去試探一下唐枸,看看他的意圖是什麼?應該不只是交換糧食。」
談話的主動權必須要掌握在自己手裡面,在搞不清楚對方目的的情況下。
楊秋決定先退隱一番,讓自己的屬下來應付。
令狐邵和荀諶當然清楚楊秋對羌人那邊的戰略,拉攏合作的盟友,同時也是防備著的敵人。
因為羌人反覆無常,隨時也可能翻臉。
「將軍對未來羌人的規劃是什麼?涼州之地,沉疴積弊已久,百餘年來,羌人與漢人之間紛爭不斷,反覆無常。
致使雙方信任盡失,若日後西進,涼州之地如何處理,實乃棘手難題。」
荀諶作為豫州士族,從戰略上來說,他當然知道涼州不能棄,不然會危害中原的安危。
可是從經濟角度來說,涼州這地兒現在實在是個爛攤子,簡而言之,那就是一個負資產。
要了會給自己增加無數的後患,不要的話,以後也會有無數的後患。
所以東漢朝堂上的大臣們在此事上也是糾結得反反覆覆,有時候在討論放棄,有時候又覺得放棄了之後洛陽會很危險。
有時候說要安撫羌人,有時候又突然決定趕盡殺絕。
正是這種猶豫不決,反反覆覆的政策,這才導致兩邊的爭端持續了一百多年。
如今楊秋占據并州北部,不可能以後只管中原的土地,西邊的土地你不去管,他們就可能會入侵。
所以荀諶也想知道楊秋對涼州未來的規劃。
「孔叔呢,你是怎麼想的?」
關於戰略規劃這種問題,楊秋也想知道,漢朝這些土著們是怎麼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