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就看誰更勝一籌,誰便能在下一次主動發起攻擊。
因此,送完瓜的楊秋便不再關注劉宏和大臣之間的明爭暗鬥,畢竟還有得談,她當下更專注於內政之事。
好不容易獲得這段穩定發展的時機,得抓緊發展民生。
正所謂『要想富,先修路』。
要將目前所掌控的土地牢牢把控住,並且把經濟發展起來,修路之事勢在必行。
其實此前在馬邑縣也修了一些道路,並且運用了簡單的三合土。
至少牛車和馬車在上面行駛極為平穩,即便雨天也不會變得坑坑窪窪,畢竟這三合土是能夠凝固成型的。
但如今所擁有的土地已擴大至好幾個郡,其他地方的道路仍是泥土路,一遇雨天就滿是泥濘,根本不適宜貨車在上面通行。
在這種狀況下,又怎能將經濟發展好呢?
所以楊秋年初之時就吩咐下面的人開始擴建工坊,務必量產三合土,以便開展大規模的工程。
倒不是楊秋沒有水泥配方,畢竟買來的書籍中就有,只是在現實中需要考慮成本問題。
製作水泥的技術要求更高,成本也更為昂貴。
等日後技術提升、人才增多、經濟更為富足之時,再去搞這個倒也可行。
但當下想要大面積修路、提高產量,還是只能採用古代人發明的三合土。
這種材料的粘性其實非常強,後來古代的眾多建築,包括長城都採用了三合土的配方。
而三合土有好幾種配方,目前楊秋採用的是在并州能夠量產的那種,即石灰、粘土、細砂,如此便能大規模地開展修路工程。
搞這類工程需要眾多人力,所以楊秋先是徵調了一半的兵卒參與修路。
另外也徵召了一批民夫,待秋收結束之後前來修路。
當然,民夫一般都是在自己家鄉附近參與修路,楊家軍這邊會提供伙食以及工錢。
偶爾,工錢也可以用糧食或者食鹽來替代。
不過楊秋現在有一個急需要做的事情,那就是推廣新的錢幣。
她想利用發錢幣的方式,讓這些人拿著新錢幣去糧鋪和鹽行兌換,這樣眾人就能慢慢習慣下來。
畢竟,這個天下早已習慣使用五銖錢。
楊秋不可能通過一道行政命令要求大家直接更換錢幣,這種轉變過程必須採用一種循序漸進、溫水煮青蛙的方式,讓大家發現新錢幣的價值。
而之前,楊秋一直下令工坊製作更為精美的錢幣,並且要在技術上讓當下的人難以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