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的聲音輕柔而堅定,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和生命的無常。
「大賢良師,死亡乃新生之始,世間輪迴交替,枯榮有序。
天下萬事萬物,無論英雄豪傑,亦或凡夫俗子,皆難逃消亡之命。
千百年後,頭頂上那一輪明月依然照耀著眾人,就像那永垂不朽的靈魂一般。
世間諸人豈會忘卻那些為人間奉獻之士?他們必將銘記於人心。」
此番話說完,張角似有所悟,他輕聲地問了一句話。
「我所作所為是亂了這天下,還是救了這天下,千百年之後,我是被人唾罵,還是被人在讚揚,昭王能知道答案嗎?」
張角的眼神中滿是困惑,仿佛在等待著命運的宣判。
「我只能保證,未來在昭國的歷史記載中,大賢良師是為了救千千萬萬的人而起義造反。
這條路可能走了許多彎路,但沒有人可以否定大賢良師的初心,更何況大賢良師最後的路不是選對了嗎?」
楊秋語氣堅定有力,她此後的話語更是帶著一種灑脫。
「至於唾罵,萬千年後就連老子和孔子都有人不喜歡,大賢良師又何必在意?恐怕我們倆都會被人唾罵呢。」
此言一出,張角似乎終於放下了心中的沉悶,那最後一絲桎梏也消散了。
他這一刻笑出了聲,那笑聲中充滿了釋懷。
「修道修道,這一輩子就沒有修出一身平常心,不過今時今日,吾也了無遺憾了。
昭王,那就讓我再做最後一件事情吧,火化屍身從我開始,我已經交代了我的遺命,他們不敢有意見。
只要昭王最後也尊重我的遺命,此事就由我來開始。」
張角的話語中充滿了堅定和決絕,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無畏的勇氣。
聽完此話,楊秋的心中都不由得心生感動。
張角這一舉動可能在未來平平無奇,而在此時卻是開天闢地的大舉動。
畢竟在這個時候,對屍體進行火化,在所有人看來都是對屍體的褻瀆,簡直就是違背這個社會的倫理秩序,會被人視之為瘋子。
所以這種事情楊秋連命令都不會下達,那是挑戰眾人的道德底線,與整個世界的人為敵。
但要是不引導,這對未來又實在是不方便。
所以她在《太平經》的經義上面摻雜了自己的私設,想讓張角提倡火化。
並且在裡面寫了故事,說火化的人才能夠儘快靈魂脫離屍體。
這件事情當初張角知道的時候也非常詫異,但他後來也同意了。
而這一刻,他願意做那一個先行之人,這無疑是在幫助楊秋。
「千秋偉業誰可道?敢為天地開新界。大賢良師,敢為天下先,必為天下之人,吾在此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