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成為州牧看似威風凜凜,可一旦失去了朝廷中央的金錢和糧食資源,整個軍隊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暴動。
董卓雖不擅長治理內政,但他深知統率一軍的兵卒最需要什麼。
無論何時,糧草都是重中之重。話說得再好聽,升官加爵的承諾再美好,一旦士兵們吃不飽飯,那一切都是空談。
所以,這顆有毒的誘餌雖讓董卓上了鉤,但他也清楚自己面臨的最大危機是什麼——糧草。
要想解決這個困境,那就要趕緊整頓好雍州的內政,確保在今年秋收之時,雍州官吏能夠收繳充足的賦稅。
只有擁有了足夠的糧草,西涼軍才能撐到明年,然後在明年繼續發展農桑之事。
只有這樣,他這個州牧才能穩住雍州的局勢。
可是,想像很美好,現實卻很殘酷。
所有人都知道要重視今年的秋收,可問題是,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
關中平原荒廢多年,即便三輔地區因為有一些士族存在,不至於陷入徹底的貧瘠之中。
但僅靠目前三輔地區的人口,想要從自耕農手中收到足夠多的田租賦稅,董卓手下的人經過計算,發現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畢竟這幾年蝗災等自然災害頻發,而且從今年年初開始,春雨就十分稀疏,看樣子又可能是乾旱的一年。
所以,現在就可以預測,今年絕對不會是豐收的一年。
如果夏季再遭遇乾旱,說不定到時候還會鬧糧荒。
在這種情況下,董卓簡直頭疼得要死。
要讓他現在就造反吧,大漢的天下還沒有完全完蛋呢。
到時候朝廷的精銳出兵過來,一旦西涼軍不能迅速獲勝,陷入持久戰,這場戰爭必輸無疑。
這並不是說西涼軍不夠勇猛,而是因為董卓知道糧草根本支撐不了持久戰。
所以進也不得,退也不得,偏偏他又想要得到州牧這個位置,這就讓董卓很難受了。
在他頭疼得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時候,他召集了自己手下的謀士親信商討方案,最後卻發現,沒有一個方案能保證西涼軍必勝。
就在這時,一個叫做李儒的人毛遂自薦來到了董卓面前。
他是左馮翊人,如今也算是雍州之人了。
李儒給董卓提出了一個建議:要徹底掌控雍州,那就必須聯合昭國。而昭國擁有高產的糧食,只有雙方結為秦晉之好,才能在雍州安穩下來。
董卓也明白,這個新建立的昭國對漢廷以及雍州都有著巨大的影響。
畢竟在雍州和洛陽之間,隔著河東郡南部以及弘農郡,而昭國就在河東郡北部以上的位置。
如果他董卓貿然發兵,到時候昭國也能突然出兵阻斷他的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