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大漢難道不夠強大?何以至於今日這般境地,所有動亂滅亡,皆從自身腐朽不堪起始。」
事實上就憑藉昭國目前超出一截的經濟實力,農業實力,關東那邊是真的比不上昭國的經濟水準和科技水準。
所以要打下這個天下,最大的困難根本就不是外部的敵人,而是如何建立越來越周密的制度,掃除內部的腐敗和內奸。
只要把自己發展好了,外部的問題根本不是威脅。
這個答案確實超出郭嘉的預料,因為他並不知道昭國的工坊裡面究竟生產了哪些武器,也沒有真正見識過昭國的兵卒究竟是何等實力。
所以郭嘉剛剛所說的敵人,原本是想和荀諶探討那些關東諸侯,誰的實力最具有威脅。
不過這樣的答案,何嘗不是一種狂妄呢?仿佛根本沒將關東諸侯放在眼裡。
不過他倒喜歡這種狂妄自信的感覺,於是郭嘉笑著問了這樣一段話。
「關東二袁相爭,現以袁紹實力為最強,若吾所料不差的話,恐怕來年之後,昭國最大敵人必定是袁紹。
韓文節守不住冀州,冀州士族恐將開門迎袁紹以治之……」
就在去年,按照歷史上的軌跡,韓馥成為了冀州刺史,袁紹在後來成為了渤海郡太守。
若按照原來的歷史線,在各方勢力的逼迫下,韓馥會將冀州讓給袁紹,並且在這個過程當中,荀諶通過勸說韓馥讓出冀州,在歷史上留下了一筆濃墨重彩的記載。
但現在荀諶不在袁紹麾下,袁紹依然會入主冀州。
因此,遠在幽州的荀諶自然不知道具體原因,他好奇地問了起來。
「韓文節做了何事?竟然讓冀州士族欲將他逐出冀州?」
「冀州士族豪強齊心一致,韓刺史難以指揮此輩,故而只能任用自己潁川本地之故舊為官,打壓本土冀州士族。
大抵是做得有些過火,致使雙方勢力不可調和,令冀州之人覺著潁川之人占據了他們冀州利益。
是以冀州士族團結一致,欲將頭頂之上的刺史驅趕出去……可惜可惜。」
這語氣分明有些幸災樂禍,不過荀諶倒是聽明白了,這就是元從派和當地派的利益爭鬥。
這種爭鬥貫穿在整個三國歷史上,就算是袁紹後來占據了冀州,實際上他自己身邊帶來的親信還有冀州的本土士族雙方的爭鬥。
從開始到結束,直到袁紹滅亡,這兩方還在斗。
但袁紹已經算是將兩方利益平衡得還可以了,不然他坐不穩這個位置。
而劉表單騎入荊州,確實非常有勇氣,但也註定了自己身邊沒有過多的親信,只能和荊州的士族進行合作,還要娶他們荊州士族的女郎作為老婆,這樣大家才能成為利益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