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點,在場觀眾沒有一個不同意的,經久不息的掌聲就是最好的證明。
「其次,我聽說《猴山圓舞曲》是10班同學原創的曲目。」她的語氣里透出一絲欽佩,「從早到晚,不同時間段有不同的旋律主題,時而輕快悠然,時而緊張、充滿懸念。不同的旋律變化,展示出了猴群的日常生活以及遭遇不同事件的情感起伏。」
柳莉佳頓了頓,又道:「同時,音樂融合了西方樂曲的和弦結構與華國傳統樂器竹笛的音色,既保留了本土文化的獨特韻味,又和國際接軌。尤其是用竹笛和小提琴模仿動物叫聲、架子鼓模仿伐木的『丁丁』之聲,都令我感到耳目一新。」
不愧是資深音樂人,點評起音樂作品來頭頭是道,專業且細緻。
逃課跑出來聽高一藝術節表演的高二、高三學生,絕大多數隻聽了10班這一個節目就回去上課了。評委點評的什麼內容,他們毫不知曉。
如果能讓郭凌茜聽見柳莉佳的評論,她一定會覺得碰上了知音。
外行人說不出門道,只覺得這音樂聽的讓人舒適又新奇,該振奮的地方激情澎湃,該寧靜的地方細膩舒緩。只有內行人才能聽出來,看似簡單無比的編曲,卻巧妙地將幾種不同風格的旋律融合在一起,特別有國際范兒。
「這場表演的主旨也十分明確。通過描繪猴山的歡樂日常,以及猴子聽見隔壁山砍樹後的不安情緒,緊扣環保的話題。身為觀眾的我,也開始思考其生態環境與瀕危動物保護的重要性。同學們用動人的歌聲和細膩的猴戲表演,呼籲我們保護地球,從這首歌曲中體現的的社會責任感令人敬佩。」
趙華楓在台下聽得都有些傻了:這哪是音樂工作者,明明是文字工作者嘛!環保主題只是她隨便想出來的而已,居然也能因此被專家誇得天上有地上無!
「感謝所有參與創作和表演的高一10班同學們!你們的汗水和創意,讓《猴山圓舞曲》不僅在藝術表現力上取得了重大成功,更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思想啟迪。」
柳莉佳一句總結陳詞,台下的所有聽眾聽得都挺暢快。專業音樂人這麼夸,大家都是服氣的,哪怕誇讚的對象是他們平時看不上的10班。
有幾位同學在台下錄了像。剛開始錄像時,他們分明抱著看10班和《猴山圓舞曲》笑話、被永遠釘在恥辱柱上的目的。但是,這笑話看著看著,卻不自覺地沉醉其中,到最後,甚至慶幸自己在表演開始前打開了手機攝像。
藝術節後,學校自然會提供機位角度更好的全場回放,但只有自己錄的,才是從自己座位角度看到的表演,更加真實,更能激發回憶。
午休期間,2班班長也從相熟的外班同學手機里看到了10班的表演。
觀眾席上同學手機攝像的收音效果沒那麼好,音頻嘈雜不清,還有些炸耳朵。但是,10班表演時,後台的2班雖然看不見任何視覺效果,但聲音可是聽得比誰都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