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為什麼,他更想要實際行動來證明。
余曜把才摘下不久的頭盔又戴了回去,一拉束帶,「可以再給我一次嘗試的機會嗎?」
年輕記者一時還沒有反應過來,還是見少年已經向著傳送帶的方向走,才激動地趕緊跟上。
現場和直播間的觀眾們也都興奮起來。
「余是要拿出比70分更高的動作?」
【哇哦,這是給我們多一份的福利嗎!】
第三輪的最後一名選手在記者追上來之前就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比賽。
空蕩蕩的雪道不會迎來下一輪角逐。
自然也就沒有了阻攔少年的理由。
賽方的工作人員里大部分都是余曜的粉絲,甚至還有人滿臉笑容地示意少年可以不走傳送帶,繼續使用大跳台比賽專用的玻璃電梯。
但余曜卻還是更喜歡傳送帶纜車這種相對原始的工具一點。
玻璃電梯裡太暖太封閉。
雪山上的風吹不進來,他在賽前聽不到來自山和雪的呼吸心跳,總感覺好像少了點什麼。
少年逆著收尾的工作人流一路走到坡度頂端。
賽方負責播放的導播組原本已經打算結束今天的直播,冷不丁見余曜居然又上了大跳台,果斷停下了關掉設備的手。
於是直播間的網友們得以帶著疑惑繼續跟隨著少年一路回到了熟悉的出發視角。
余曜也沒有停留太久。
在咔噠兩聲踩進固定器後,一個左右小跳就衝下了沒有檔杆的雪坡。
依舊是悠閒慵懶的滾刃滑法。
踩著雪板的身影搖晃著,如夜下雪海里的一葉小舟,正在隨波蕩漾。
一直到衝上起跳區,才從容隨意地向後倒去。
不再是猛然摔倒。
這一次向後傾倒的動作流暢滯空,如同被按下了慢動作播放鍵。
頭盔倒立擦雪的致命鏡頭也變得清晰分明。
哪怕不久前就已經看過了一遍,觀眾們還是不受控制地摒住了呼吸,不住吞咽口水,渾身戰慄。
他們憑藉著之前的記憶,滿心以為飛出再落雪就是結局。
但少年卻在飛出的當場就以腰為弓,柔軟舒展地向後彎去。
他的手越過頭頂,一路向後,毅然決然地從背後抓住了自己的板刃。
一個非常規的Method抓板動作。
如果說受限於大跳台旋轉圈數的Method抓板看上去如同一隻高傲的黑色美人魚正在撫摸祂美麗絕倫的尾巴。
那麼在無拘無束的knuckle huck比賽中,余曜的這個Method抓板就像是美人魚王者正不顧一切地獻祭自己,棄命斗天。
明亮射燈光線里,少年人繃緊的腰身線條張力十足。
準確來說是,從脖頸到腰身到膝蓋的輪廓線條都叫囂著不甘與決絕的意味,側面剪影乍一看仿佛是古典藝術時期大師刻刀下的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