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面一望無際,燈塔成為海面唯一發光體。
陳歲桉望著海面,沉默良久,緩緩開口:「我父親從小就教我,做人一定要學會感恩。」
毫無疑問,陳歲桉的父親是偉大的,陳歲桉也如是。
「自從我父親去世,村里人都很關照我和我媽。」
「可以說,沒有村里人的幫助我連大學都會更加艱難。」
村里人有什麼事都記掛著陳歲桉一家,平日裡幫了他們不少忙。
高考出成績那晚,陳歲桉憑藉660多的高分,毫無疑問地成了舟山島第一個大學生,但短暫的歡愉後,還有更多需要考慮的事情。
陳歲桉一直想北上,想要去到首都,這個分數也足夠他選擇一個讓人滿意的院校,但首都高昂的生活成本卻成了令他望而卻步的關鍵因素。
再加上趙姨一個人在家,離家近的省內的大學便成了他最好的選擇,可他這個分數卻著實有些尷尬,剛好湊到了省內最好的大學的分數線尾巴,但進去也只能換一個不太好的專業,如果說換一個大學呢,又浪費了很多分數。
趙姨知道他的顧慮,讓他放寬心,他只需要好好讀書,剩下的她來解決。
那夜,陳歲桉一夜無眠,第二天頂著個黑眼圈查閱報考指南。
中午吃飯的時候,他就打定主意留在省內讀書了,知道趙姨會反對,他眼下並不打算告訴她。
飯吃到一半,村主任帶著兩個村民代表過來。
趙姨看清楚來人後,便起身去廚房拿碗筷,熱情詢問道:「吃飯了沒,要不坐下來吃點。」
村主任趕緊上前制止,攔住趙姨,解釋道:「不用麻煩了,我們就是過來看看。」
他拍拍陳歲桉的肩,眼裡滿是欣慰,誇讚道:「好小子,真有出息。」
「我們村總算是出了一個大學生。」
不是客套的恭維話,是發自內心的祝福。
被誇後陳歲桉反倒有些不好意思,笑容裡帶著拘謹,站起身來。
成長最直觀的體現就是身高。
陳歲桉從小小一隻長成了如今的大小伙,站在一旁,高出村主任半個頭。
簡單寒暄後,村主任很快切入正題,問道:「歲桉打算去哪個大學啊?」
還不等他回答,他便繼續說道:「首都好啊!去大城市長長見識。」
陳歲桉在一旁乖巧點頭。
主任從包里掏出一個紅包,塞到陳歲桉手裡,補充道:「孩子上大學,用錢的地方多,這是我們村里人的一點心意。」
陳歲桉反應很快,趕緊拒絕:「叔,心意我就收下了,東西不能要。」
趙姨也趕忙附和:「大家賺錢都不容易,我和老陳之前就給他存好了上大學的錢,你們不要破費了。」
聽到這話後,主任不滿地瞪她一眼,然後繼續開口:「都是我們做長輩的一點心意,哪裡談得上破費。」
「自家孩子出息了,我們也都高興。」
說罷又強硬地把紅包塞回陳歲桉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