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爹哈哈大笑幾聲,道:「我還當這知縣親自提的牌匾多不好得,我擱這卯著勁兒幹活,你小子就說了幾句話就得了?」
他咂摸了一下嘴:「好小子!給你爹長臉了!」
安蘊秀看著眼前景象,甚覺滿意。轉變觀念要循序漸進,至少現在,她已經聽到了眾人「大人說話你得仔細點聽」、「大人方才教的三個字你記住了麼」諸如此類的交代。
很好,看來自己可以回去準備「奉山書院」的牌匾了。
第46章逢君
安蘊秀開年計劃做得詳細, 沒有方向頭緒的眾人按著她的規劃,該種田種田,該經商經商。眼下修石子路這事也能自主運行了, 她便逐漸從這些具體事務中抽身, 轉而開始統籌照看。
與此同時,「奉山書院」的匾額也已制好。
先前鋪墊做得足, 這次一放出風聲,附近的小孩們幾乎全到了,迫不及待要聽新故事。安蘊秀拿了一本書放在正前方的房樑上, 輕鬆拿捏一眾眼巴巴的小孩。
「我平日里忙,不能一直講故事, 你們要是想聽, 可以自己從書上讀故事。」
「這本書, 可是我聽過最有趣的故事了!」她一句三嘆誇張地道, 「要讀這個故事,得先認一百個字。這樣吧, 誰先學會了一百個字, 我就把這本書送給誰。」
縣裡的一所書院效用難以覆蓋所有村鎮,更重要的是, 孩子們自己也沒有主動求知的意識。安蘊秀只得繼續用故事來吊胃口,待他們認些字通些道理才好繼續。
奉山縣有六個鄉鎮, 三十多個村子, 七千人口, 適齡兒童約莫有五百。縱然自己前期做了許久準備工作,可與現實比起來仍是遠遠不夠。七八歲的孩子已經能幹不少活兒, 即便賺不了銀兩,也能幫襯家裡, 因此比起虛無縹緲的讀書求學出人頭地,不少人家還是希望得些切實的好處。
安蘊秀自知教育之事任重道遠,目前還是在轉變觀念的階段,故而在安排上考究父母心理,辦學不收銀兩,且每日只需來兩個時辰,課程也多以生動有趣的故事為主。這樣孩子們喜歡,做父母的便也由著他們去了。
如此安排,簡單的書齋倒也辦下來了。且隨著時間推移,聽故事的孩子有增多趨勢。就連梅成也會在不忙的時候來蹭個課,坐在後面搖頭晃腦地跟著念幾個字。
他又恢復了初見時那副流里流氣的模樣,也不叫小大人了,轉而叫她「小先生」。
「小先生今天要講什麼故事?」
安蘊秀蹙眉訓他:「放規矩點。」
梅成被訓了也不生氣,撇嘴笑笑,心道這個賤他必須犯。
他們知縣平時不大注重規矩禮儀,可一到書齋就端起來了,總是要特意換一身長衫,綰好頭髮,提前來這里等著。還說什麼進書齋就不能再叫知縣叫大人,要叫老師。
他剛準備趁人走到身邊時捏腔再喊幾聲,就見安蘊秀在自己跟前停住腳步,認真道:「你到渡口替我接一個人來,算算時間,這幾日就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