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馬青取字忠譽,秦峰取字崇峻。
「鹽礦的開採進展頗為順利,如今每日都能產出十石食鹽。若日後人手增添,食鹽產量還可再攀新高。
至於布匹之事,來年恐需加大麻地種植,但目前存量尚足,無虞短缺。
然當前耕牛與農具頗為匱乏,若工坊有餘力,我想提議加大農具生產。」
之前為了抵禦外部危機,工坊主要任務是煉製兵器,農具的生產暫時還排不上號。
但如今大家都獲得了喘息之機,在有了安全的保障下,那麼生產農具就應該提上日程了。
「盛嘉之議頗為中肯,糧食乃我軍之根本,故當號召馬邑縣百姓種植冬小麥。
既欲耕作,則農具之數量定要提升,因此,工坊接下來應當大力生產農具。
然糧食與兵器充足,我等便需籌劃明年之事。若漢軍見我軍發展壯大,定不會坐視不理。
待春日一至,漢軍隨時可能發兵來犯,我等豈能次次守城防禦?長此以往,終將敗於漢軍之手。
因此,我軍需主動出擊,亦需發展壯大,既要能打勝仗,又要能管理更多的土地,使這些土地上的百姓皆信服於我楊家軍。
諸位可有良策?我知諸位亦希望我楊家軍日益強盛!而不是困守在這方寸之地!」
這種民主式的開會方式,所有人都可以暢所欲言。
而楊秋在會議時,一直和顏悅色,全無戰場之上的殺氣騰騰。
所以眾人都處於一種心情放鬆的階段,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建議說出來。
於是,一向大膽想法多的張楊率先開口了。
「生產農具當然重要,然武器之利亦不可忽視。故修繕兵器,訓練士卒,皆需常抓不懈。
所以除了讓士兵們屯田,還是應該加強備戰練兵,如今這些兵卒們才參加一次打仗,這還遠遠不夠。
所以來年春天,我們應當主動出擊,讓士兵們在戰場上廝殺出強兵。
因此,我等可以明年圖謀雁門郡,奪取雁門關,以此為根基,繼續徵兵,壯大楊家軍實力。
待糧草人員充足之時,我等便可揮師南下,讓這世道換個天地!」
這番豪氣的發言,讓其他人的目光也瞬間激動了起來,其實大家現在都有這種野望。
畢竟剛剛打了一場勝仗,所以對自己的實力都錯估得有些高,仿佛覺得他們楊家軍是天命的正義之師了。
但這也不是什麼壞事,總不能讓大家垂頭喪氣,覺得自己未來沒有希望吧?
於是張楊的想法讓楊秋點頭。
「看來諸位都是如此想的,我們不能困守在馬邑縣,我們要打出去,我們要占據越來越多的土地,然後讓這些土地都在楊家軍的統治之下有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