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雁門郡之地,奪取雁門關尤為關鍵,然奪取雁門郡之後,漢軍必派更多兵馬前來討伐。
數千人我等或可應付,上萬人亦或可支撐,但若數萬、數十萬之眾,我等恐難以抵擋。
因此,未來之戰,非魯莽行事,而需審時度勢,靈活應變。必要時,當聯合無衝突之勢力共謀大事,如太平道,我想諸位也都猜到了,太平道亦有反心。」
參加開會的人都知道郭泰當初對楊秋的幫助,所以眾人都知道太平道對朝廷沒啥敬畏之心。
至於楊秋的二叔楊南,那還是正正經經的太平道成員之一。
要不是因為楊秋造反單幹了,其實楊南早就跑到太平道那邊等著明年一起造反了。
因此,眾人對太平道並無反感之情,反覺多拉攏盟友、少樹敵乃明智之舉。
於是,在場所有人達成共識。
接下來應當同心協力,生產農具、屯田練兵,勸課農桑,待明年時機合適,直接出軍,占據更多土地。
然而,如何將高產種子推廣出去,如何徵集更多兵卒,如何將占據的土地形成有效的統治,這卻是一個大問題了。
開會開到這裡,方向定好了,共識統一了。
那麼接下來就要談論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了。
那就是大家為什麼造反?造反的目標是什麼,未來大家想要建立一個怎樣的世道?
顯然這種政治綱領很重要,但這個團隊都是底層人出生,不需要講那麼高大上的話語,只需要讓大家有個共同的認知就行。
於是,楊秋開啟了下一個開會主題。
「諸位,我們能獲得今天這個成果,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接下來,我們可徵兵擴軍,耕植糧草,鍛造兵器,以增強實力,圖謀大業。
然而,此路究竟行至何方?難道永無休止地征戰?此非長久之計。
因此,我們不能渾渾噩噩地前行,遇敵則戰,遇安則歸,蜷縮一隅,失去大志。
我們需要明確地知道,這個世道究竟要變成什麼樣子,我們才能感到滿意!」
此言一出,眾人一時顯得有些茫然。
這其實是許多人的共性,他們往往只關注眼前的利益和危機,難以深思更長遠的規劃。
然而,若沒有宏大的格局和對未來的考量,他們這群人註定會走向失敗。
見眾人一時之間陷入沉思,楊秋轉頭轉向了馬青。
「忠譽,你來說一說,你當初為何要造反?那時你期望的未來世道是什麼樣的?
現在,你又希望未來的世道變成什麼樣子?暢所欲言就是,今日無論言論對錯,我都希望諸位能坦誠相告,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