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王柔絕不會接受這種屈辱。
畢竟在漢朝,氣節和名聲往往比性命更為重要。
所以王柔當時只能死,他不能受辱,更不能讓家族受辱。
自然,張遼和田沖也會受到家族的束縛,他們的人生選擇並非完全由自己主宰。
因此,張遼似乎找不到任何理由來投靠楊秋。
哪怕張遼莫名其妙看好她,但張氏家族,尤其是張遼的父親,怎麼可能允許他做出這樣的選擇?
所以楊秋納悶了。
「文遠來此,尊父知道嗎?」
此言實乃試探之意,然張遼默然不答,反以問作答。
「將軍,太守既歿,余縣之兵皆不足掛齒,何以屯兵馬邑縣而裹足不前?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此時恰是占據雁門郡之良機,何不揮師直取雁門關,一舉而定之?莫非要坐待漢軍來伐?」
「但我所知將軍,非粗心大意之輩,故,將軍是否已有定計,料定漢軍無暇他顧?抑或,將軍已投身太平道之旗下?」
此言一出,楊秋驚愕之餘,目光直射張遼。
這段話的潛台詞已經暗示得非常明顯了,以兵法策略論之。
楊秋宜應乘勝長驅,一舉占據雁門關,將雁門郡徹底納入囊中。
但楊秋按兵不動,張遼因此猜測,其或已投身太平道。
這只能證明一件事情,張遼也知道太平道圖謀不軌,會在明年起事,所以這才是楊秋不再出兵的原因。
屆時漢家天下將亂,朝廷哪裡還有時間理會她這個小小反賊。
至少從目前來看,張角的的危害性可比她大多了。
但重點是,張遼怎麼知道太平道的事情?看起來似乎還了解得很清楚。
「為何有此一問,這個問題的答案很重要嗎?」
張遼觀察著楊秋的神色,他垂眸低聲開口了。
「太平道起事,必敗無疑。將軍最好不要受人擺布,我始終覺得,將軍應該走自己的道。」
這一下子,楊秋更是震驚了。
張遼為何如此篤定太平道的結局?難道僅憑其天生的軍事天賦?
於是楊秋直接問了出來。
「我並未加入太平道,只是知其舉事之意!故,我欲讓士卒休整一時。可是文遠,汝何以對太平道了解如此之深?」
這一刻,張遼目光複雜地開口了。
「將軍,你舉事至今,怕還是不夠了解朝堂的消息,其實關於太平道的事情,朝廷許多大臣都覺得太平道有不臣之心。
好幾年前,朝廷就查禁過張角,當時一些大臣就覺得張角有聚眾造反的意圖,但後來此事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