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東面來的主要是青州和兗州,徐州來的不多。
因為徐州的黃巾軍當時不願意聽從張角下達的命令,最後只有小部分人來,算不上有多少實力。
而南邊來的黃巾軍,主要包括潁川,汝南,南陽三大勢力。
最開始東邊,南邊的黃巾軍各自抱團在一起。
在張寶張梁還沒有陸陸續續撤退的時候,這兩大陣營還能勉強維持平衡。
但隨著大家衝突越來越大,張角的身體也越來越嚴重,張寶張梁已經不想待在冀州了,所以大部隊都轉移到了并州。
而張氏三兄弟這一撤退,直接就沒有了緩衝地帶,導致這兩邊的黃巾軍鬥爭越發激烈。
而楊秋這邊考慮稱王的事情直接加速了兩邊的衝突。
當然,楊秋這邊還沒舉行儀式,很多事情還在籌備當中,但因為要故意挑撥離間,所以風聲就透露給了冀州的黃巾軍。
這就直接挑起了這些人的野心,誰不想稱王呢?
可是現在大家的心合不到一起,又沒有共同認同的首領,如果張角在這裡可能沒有疑問,那就讓張角稱王。
但問題是現在誰都不服誰,沒有人能夠甘心地把老大的位置讓出去。
所以討論來討論去,最後眾人決定,東面推舉一個稱王,南面也推舉一個稱王,大家平起平坐。
而當時東邊推舉出來的人是卜己,主要是因為兗州來的人最多,人多力量大,所以青州的其實不太服氣,但勉強認了。
而南邊推舉出來的是波才,畢竟波才在戰場上的能力有目共睹,但其實,南陽的那幾個渠帥也不是很服氣。
大家內部都有不滿的人。
所以事情到了這種程度,其實兩邊的利益矛盾已經不可調和了。
最後在多方勢力的挑撥離間下,兩邊開始玩心眼,各自拉攏彼此的手下。
然後就發生了黃巾軍彭脫刺殺波才的事情。
而彭脫之所以這麼幹,主要是因為他同時受到了東邊黃巾軍以及南陽黃巾軍的收買。
當然,都對付波才,主要是波才確實有能力。
所以眾人默契地想把最有實力的人踢出去,那麼接下來其他人就好對付了。
而彭脫一直是豫州黃巾軍裡面的刺頭,對波才沒有足夠的忠誠,最後大家都挑選了他。
當然,東邊和南陽都想殺波才的原因,除了波才勢力強大,其實還有個小小的不同。
兗州青州的人是想吞併波才手底下的人,
南陽的黃巾軍則是希望把波才幹下去之後,由他們南陽一系的人來稱王。
所以波才直接遭到了圍殺,自己的下屬背叛他,東邊的黃巾軍和南陽的黃巾軍也都想了殺了他。
這簡直讓波才鬱悶得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