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宦官是頭號敵人,但如今南下發兵的昭國也確實讓人憂慮。
只是,董卓在這個時候懇請出戰,何進有些拿不穩主意,畢竟他已經召集朱儁帶軍進京了,再把董卓徵召過來,是不是有點危險?
何進做事向來猶豫不決,越是大事兒,越是沒辦法果斷作出決定,於是他召集了一群幕僚過來進行商談。
如今敵國在策,究竟應不應該同意董卓率軍前來應敵?
陳琳鄭泰當即就勸說何進不要讓董卓率軍前往洛陽,說董卓狼子野心,進京必成禍害。
「諸君所言吾何嘗不知,只是敵國在側,西涼兵卒精銳強悍,漢失幽、並二州之後,再無精銳騎兵,今昭國鐵騎虎視眈眈,可有他法克制敵軍?」
此言一出,陳琳鄭泰也露出了為難之色。
這個時候和之前的歷史線上還不太一樣,那時候董卓進京不進京確實可以掰扯一下。
而現在的問題是,董卓可以不進京,但必須得想辦法抗衡昭國的敵軍,不然人家騎兵可以直接橫掃過來。
原本漢朝的騎軍並不弱,但事情壞就壞在,楊家軍建立昭國之後,并州的騎兵已經完全成為了昭國的騎兵,再也無法對朝廷支援。
而原本的幽州突騎也是漢軍騎兵的重要來源,那裡的烏桓騎兵經常被徵召過來和漢軍一起征戰。
可是這幾年,昭國在北方不斷蠶食幽州,烏桓人不是投降就是逃亡漠北,根本沒辦法再補充漢廷這邊的騎兵。
這就導致,漢靈帝過去那幾年雖然一直在募集兵卒,但其實訓練出來的都是步兵,裝備好一點那也是重甲兵,所以偌大的朝廷根本沒辦法訓練一批精銳的騎兵出來。
因為騎兵的首要源頭是要有充足的馬匹,而這個源頭直接被昭國堵死了,唯一的源頭只能是西涼騎兵,那邊自然也是盛產馬匹的。
但關鍵是,羌人之亂並沒有停止,所以雖然董卓這幾年每年會給朝廷中央補充一些馬匹,但實在是杯水車薪,根本無法建立一個龐大的騎軍。
這也是陳琳鄭泰沉默的原因,他們也希望拉其他幫手過來保護洛陽安危。
結果算了一下周邊的情況,倆人發現竟然只有董卓的騎兵可以和昭國的騎兵抗衡一下了。
這情況簡直叫別無選擇!
於是,在發現眾人都想不出辦法如何解決昭國敵軍之後,何進同意了董卓的請求。
作為大將軍,他有權利決定軍國大事,自然也有權利徵召董卓帶兵前來保護洛陽安危。
因此,最後的結果還是變成了董卓帶軍進京。
而此時,因為楊秋和董卓達成的協議,其實董卓的大軍早就已經準備好了。
在發出信件之時,西涼軍就已經往河東郡前進,最後屯兵在了河東郡附近。
而接下來,董卓只要等待何進那邊的同意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