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沒有免提,遠方的聲音極微小。
但卻是平地一聲驚雷,把湊近耳朵的葉紹瑤和季林越炸了清醒。
「我聽到了什麼?」
像埋伏在暗處的狗仔,這是他們蹲到的第一手新聞。
季林越老實複述了一遍:「華夏計劃積極申辦總決賽。」
很難相信,連續幾年推掉承辦國際賽事機會的華夏滑協居然挺直了脊梁骨。
但有人在現場發問:「我國目前的國際航班很受限,除了首都和沿海部分發達城市,幾乎沒有直達航線。」
要知道,現在國際環境嚴峻,辦理簽證和出入境極其困難。
「那就從首都和沿海城市的冰場考慮。」
近處的桌椅拉動,馮蒹葭首先表態:「我認為首都經濟發達,近兩月的疫情相對平和,具備申辦總決賽的能力。」
「首都是我國重要的對外交流中心,人口龐大,一旦破開口子接納幾百上千號外國人,不定會對疫情反彈有所衝擊。」
「但事實上,大部分運動員已經滯留首都國際機場,並進入附近酒店休息。」
四座炸開驚訝聲。
「我們可以奉行ISU的『氣泡』管理政策,在保證比賽正常舉行的情況下,盡最大力度不給社會造成壓力。」
這話很受與會領導的喜歡,也與他們開會的初衷相符。
但保守派仍然反駁:「比賽不急於這一時。」
「冬奧會是華夏舉全國之力籌辦數年才有的結果,如今迫在眉睫,我們必須給我國參賽運動員一個機會。」
因為連年放棄承辦國際賽事,華夏幾乎上了ISU的黑名單。
裁判席上很久沒有華夏人的影子,遑論裁判長和技術專家。
運動員也很少被滑協放出去參加國際比賽,除了葉/季,其他運動員的節目內容分能和同水平運動員差一大截。
華夏的花樣滑冰正在或主動或被迫與國際脫節。
而現在,就是讓國際重新聚焦的最好機會。
他們要給冬奧會造勢。
反駁的聲音逐漸小了,多了窸窸窣窣的私語聲。
局面已經很明朗。
「馮教說得很對,我們剛好也需要一場預備賽,來檢驗我們的冬奧場館。」
是為了冬奧會特地改造的首都體育館。
是剛澆好的冰。
第200章 「你要說,保證完成任務。」
首都的夜色總是和國外不一樣的。
葉紹瑤一直這麼覺得。
天上沒有肉眼可見的星星,但冬風送過來幾隻孔明燈,不知道哪家孩子對它許了願。
放眼眺望,湖泊倒映著即將承辦部分雪上項目的首鋼大跳台。
上次留宿容翡家,夜晚的首鋼園還是黑漆漆一片。
現在裝上五色燈帶,讓明明是上世紀工業遺留的產物,也完美地融進了首都的繁榮里。
又一處霓虹熄滅,城市最終歸於寧靜。
是該睡覺的時候了。
但這兩天的經歷太過複雜,讓原本該休息的他們瞪著眼睛睡不著。
「季林越,國際滑聯會通過滑協的申請嗎?」
或者換個保守的問法:「華夏真的會向國際滑聯提出承辦總決賽嗎?」
葉紹瑤還是不太相信,這不是她所接觸的滑協的行事風格。
「冬奧會快來了,他們需要拓開冰上運動的市場,一定會全力以赴這麼做。」
「可是籌辦比賽的成本太大,」她掰著指頭算,「即使明天就能拿到審批,組建後勤團隊,招募志願者,包括賽場和訓練館的檢修,都需要時間。」
季林越揉了揉她的發頂:「你忘了,我們之前看到的新聞。」
去年國內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兩院從規劃到建成只用了十天。
華夏人總是不缺在困境中鑿出生路的辦法。
在同樣的夜晚,他們無法感知的地方,暗流在涌動。
……
12月6日,大獎賽總決賽原定的開幕時間,首都下了場大雪。
這種感覺很奇妙。
明明此刻的自己應該站在賽場上釋放。
但葉紹瑤環顧,身後是堆疊的跳箱,她坐在瑜伽墊上拉伸放鬆,看體能師給季林越加訓。
像走在平行時空的岔路。
關於華夏以滑協的名義主動申請接盤總決賽,最終結果還沒在社交平台公開說明。
但據馮教練傳回的小道消息,目前沒有其他成員國協會競爭,華夏拿到資格是板上釘釘的事。
「紹瑤,首都下雪了,」容翡傳來簡訊,語音通話切成視頻,「你看,這是小翡記者和小張記者從國家訓練館發回的報導。」
葉紹瑤被她的拿腔捏調逗得沒法,起身走向健身房的玻璃幕牆:「我在首都,也看到了。」
「我其實是想給你看這個。」